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中心
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站式服務中心
提案者 | 朱振華 | 提案編號 | 219 | |
標題 | 深化“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雙向互補提升現代化養老服務功能水平 | |||
提案內容 |
一、案由 據七普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呈現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齡化進程化加快、老齡化城鄉差異明顯、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高等特點。建設以老年人家庭為中心,輻射社區生活環境的適老化服務載體及其運用大勢所趨,更是加快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生活宜居環境目標的靶向要求。 二、分析 1、老年人數分布不均 城鄉居住片區常住老年人比重因地而異,存在較大的不均衡性,主要體現在:老舊小區、動遷安置小區、古城片區常住老年人居多;新開發住宅地產、工業片區、商貿服務業片區常住老年人較少。在規劃上,以區域人口總數量為基礎進行測算分攤的社區養老用房規劃設定并不一定真正適用于實際社區養老服務需求。 2、動態人戶加快分離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眾名下房產并不局限唯一,有很大數量農村戶籍老人遷居城鎮片區。依據目前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利好政策,主要服務面向本地戶籍老人。然而戶籍老人往往具備根深蒂固的就近社交圈,具備熟稔的社交活動范圍,擁有萌發于自然生活的社區養老環境。反之,鄰近區域遷徙老人、外來隨遷老人卻往往不能充分享受當地現有養老政策。 3、居家改造意愿多元 在近年居家適老化改造過程中,一般按照“政府補一點、家庭付一點、社會貼一點”的原則進行。但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老年人對自主選擇改造類目品牌自主選擇的意愿強烈。在額定補助范圍之外,大多數老年人不愿意自己掏錢支付,部分老人也不愿意政府適老改造。居家適老化改造的意向排摸存有難度,老年人對改造材料和設施配備也更側重于個性化采購類物品。 4、智慧養老任重道遠 通過數據化實現養老“線上+線下”的服務體系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助力老年人在辦事、就醫、支付、網購、交通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中的現實需求。但是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有限,在智能化產品使用方面并不敢于大膽嘗試并使用。部分老年人對生活品味追求源于傳統生活習慣,省吃儉用并且精打細算,使用智能終端設備意愿有限。 三、建議 1、互補頂層設計,構建“需求”與“供給”動態平衡 應以轄區內常住戶籍老人固定群體為主要基數,以區域關聯流動老人群體為可調變量,梳理轄區內老年人群體特征標簽,建立和健全與之匹配大多數老人適用的各類適老化改造項目的功能定位。應充分注重串聯老年人在“家里”、“戶外”的活動規律,合理部署在養老服務范疇內助餐、助樂、助醫等服務載體的功能輻射。在人口環境動態變化明顯的背景下,應提倡低軌生源幼兒園、社區用房、僅可用于公益性質的閑置載體用于養老服務功能使用。 2、互補均等服務,統籌“圈內”與“外溢”共享理念 應繼續深化以常住地提供基本養老公共服務的施政理念,在日間助餐、日常保健、文娛休閑等方面,縮小戶籍老人與非戶籍老人的服務差距。在硬件載體有限的前提下,對樓道、綠化庭院、街邊巷口、社區、村落、市政景觀等區域加大適用于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引入社會組織助力養老服務內涵建設,構建親和、柔性、彈性,以及充滿市井煙火氣息的尊老、敬老、享老多樣化功能服務。進一步突出養老服務軟實力建設,探測并尊重老年人群體自主意愿,推行精準施策發力。 3、互補紅利釋放,提升“關懷”與“饋贈”居家溫度 應在現有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基礎上,充分掌握老年人心理特點,盡可能讓老年人自身不掏腰包或少掏腰包。在能力允許的前提下,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可以由財政資金、集體資金、經營性收入等財力全額承擔,讓廣大老年人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在居家適老化改造之外,可以把提升老年人生活實際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照料孫輩生活相關的家具、家電、物資納入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大框架范疇,讓老年人感受現代化高品質生活獲得感,為老年人構筑燦爛晚霞。 4、互補智慧建設,密切“就近”與“遠程”服務聯動 進一步擴大現代化智慧養老服務建設力度,繼續加快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居家與社區養老服務智能化硬件聯動建設。通過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和智能終端設備及配套軟件,將政府、社會、社區、家庭資源與個人互相緊密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有序推進基層衛生機構、文體機構、社工組織等團體與老年人家庭對接串聯,優化實時集約化管理,實現居家與社區養老在安全照護、生活服務、精神關懷、文化休娛、政府監管等服務優勢深度融合。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升養老綜合服務水平。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吳中區民政局 | ||
協辦 | ||||
答復內容 |
一、工作開展情況 社區養老方面:2023年底,全區共有鎮(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6家,村(社區)日間照料服務中心215家,共建有社區托養床位228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工作人員730人,日均為1.2萬名老人提供社區養老服務。2023年,我區重點打造一站式養聯體區級示范樣板,推出康養超市、幸福“事”集等多樣化“家門口”養老服務。實施老年人助餐服務工程,打造和源老年食堂、城南街道稻南國社區食堂等一批助餐服務設施。推出全市首個喘息式托老所,提供“短期住養+喘息式”托養服務,獲評第一批省級示范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地區。居家養老方面:2023年,為近2.7萬老年人提供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77.7萬小時。完成適老化改造1104戶,為826戶特殊困難家庭安置智能居家監測設備3207個,助力實現“原居安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居家社區養老是大多數老年人選擇的養老方式。隨著機構改革工作落實到位,區民政局下一步將發揮老齡工作牽頭協調作用,加強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和效率。 (一)健全完善適老化改造供需對接。聚焦“如廁洗澡安全、室內行走便利、居家環境改善、智能監測跟進、輔具配備到位”等5個適老化改造內容,依托村(社區)養老顧問、適老化服務廠商,摸清大多數老年人適老化改造實際需求。特別是圍繞老年人生活照料、起居日常、康復護理等居家生活需求,健全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項目推薦清單,形成引導市場主體優化家庭適老化產品內容,進一步明確改造項目的規格性能、技術參數、質量標準等,豐富家庭適老化改造服務和產品供給。 (二)優化社區養老服務管理。出臺《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持續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強化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樞紐型”“示范型”作用,與區域性的日間照料中心形成輻射聯動,推行“一站多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管理模式,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管理辦法,對全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進行按等級管理,建立區級運營補貼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星級相掛鉤機制,真正發揮區級運營補貼資金撬動作用。大力推進以標準化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為代表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設置以護理型床位為主的日托、全托床位(規模原則上要大于10張控制在100張以內),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 (三)拓展居家社區服務內容。繼續推行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智慧化改造。今年,計劃完成適老化改造1149戶。同時,實施“e床養老”失能困難老年人家庭照護床位慈善助老項目,在甪直鎮、城南街道建設家庭養老照護床位10張,對老年人居住環境進行的適老化、智慧化改造,提供專業化類機構照護服務。依托智慧養老云平臺,將互聯網、大數據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將家庭照護床位服務內容上傳至后臺,實時監測服務情況和老人健康情況,打造2.0版“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強化居家社區醫養康養服務能力。鼓勵在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或者有條件的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適老化展廳、開通輔具租賃服務。針對醫療護理需求,加強與社區、養老機構等共建合作,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等功能社區設置家庭醫生工作室,通過醫聯體建設、巡回醫療派駐服務、遠程醫療、互聯網醫院等模式,促進二、三級醫療資源下沉,讓群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感謝您對我區養老服務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今后對我們工作多提寶貴意見。 |
主辦單位: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支持
備案:蘇ICP備10060399號 網站標識碼:3205060031
公安部備案號:32050602010344